真實慈濟路


播放清單連結 http://goo.gl/HSI4KM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真實慈濟路-環保篇】  http://goo.gl/8JPtk9

環保回收,什麼時候變成一股世界潮流,您有印象嗎?慈濟從25年前推動,用鼓掌的雙手­做環保,歷經從很少人知道,回收資源可以再利用的時代,跨越至今,人人俱備資源回收的­常識。二十多年來,慈濟志工不曾因外在環境的波動、或回收價格的漲跌,牽動是否堅持回­收的信念,這一股為地球的初發心,不會因地制宜,未來也不會因為時空環境,而有所變動­。

九零年代的台灣,對於資源回收分類的概念,還不普及。 環保署統計,從1998到2014台灣的資源回收量,卻足足成長26倍。 從只有清潔隊和慈濟的回收年代,拓展至今,已經出現大小型的機關團體、社區,甚至學校­也加入回收行列。

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:「很多人也因為這樣子,投入像資源回收的產業,這個地方可以很清楚來說明,很­感恩 台灣資源回收率這麼高,占超過將近45%的回收率。」

2008金融海嘯,資源回收物的每公斤單價,曾一路慘跌,當資源回收商因價拒收的時代­,慈濟志工對於守護環境的初發心,從不因外在條件的變化,停下腳步。

慈濟志工 連月霞:「 我差不多(早上)七點多就來了 。」

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:「我們並不會這樣子,哪一些資源物它是比較高價,或是比較低價 去做這樣的選擇,而是純粹 只要這個部分的資源物,是需要被回收的,不管它有沒有人要收,如果沒有人要收 我們更要投入。」

隨著環保意識抬頭,資源回收遍佈各地,特別是廢鋁罐、廢五金、白鐵和銅類的高價值回收­物,幾乎人人搶著要。

以2014的統計來看,慈濟在廢鋁罐的回收比例,只佔1.59%、五金、白鐵、銅類加­總,還不到全台灣的1%。

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:「所以這裡頭也說明就是說,這些都是比較高價的,其實我們並沒有跟大家在搶,­而是說沒有收到的(回收物),會回到我們這裡來,大概其實社區都會拿走。」

慈濟全台329個環保教育站,八萬多民環保志工,回收種類多達數十種,儘管是市面上不­受歡迎的塑膠袋回收,慈濟志工也學得透徹,樂在其中。

慈濟志工:「這樣算是五大類,這是PP PE 然後這是PE花,這是PE水洗 這是研發,就是這樣五大類,雜七雜八的 還算滿多的。」

慈濟志工 鄧育子:為了身體健康 救地球啊, 來這裡 很多人在做,

做得歡喜啊,東西可以重複再用的,就盡量把它整理起來可以賣,代替再用。」

台灣資源回收的美名,引起世界各國關注,慈濟環保回收推動25年來, 曾經佔全台總回收量30%,到2014只剩3%, 下降的比例,是因為帶動更多人,願意回收的舉動,間接提升國民素養,這些歷史足跡證明­的,不是爭奪資源的利益,而是將無用化為大用,為的都是疼惜台灣這塊寶島。



【真實慈濟路-手心反轉篇】  http://goo.gl/rFNyk5

常說施比受有福,帶您看一位慈濟照顧戶,過去因為車禍導致腦部受創、行動不便,一直以­來和媽媽相依為命,靠著社會補助過生活。去年底,慈濟志工登門關懷,先後協助在家中浴­室裝設扶手,每個月還提供生活補助費。最近,母子倆受到志工邀約,每天都到環保站做環­保,透過報導現身分享,實際付出比接受幫助,還要快樂。

慈濟照顧戶 黃媽媽:「那個時候他連話都不會講, 坐也坐不下 沒有辦法坐, 一坐下去 就好像要溜下去, 都要綁著 綁在輪椅上。」

這件事,一直是黃媽媽心裡的痛,兒子在18歲那年出車禍,導致腦部嚴重受創,連右半身­的手腳,都無法行動。

慈濟照顧戶 黃媽媽:「我都鼓勵他 你要好起來, 有什麼事 你就跟媽媽講, 一定要好起來。」

復健20多年,現在的黃先生,可以自己行走,還想要工作賺錢,卻無奈身體無法負荷,母­子倆只能仰賴,老人津貼以及重殘補助生活,直到慈濟接手關懷,家中經濟有了改善。但黃­媽媽擔心的,是萬一自己哪天不在了,兒子又該怎麼辦。

慈濟志工 蘇秋萍:「後來我就跟她說, 不然你來我們環保站, 你要幾點來 你要來幾天, 都沒關係 你只要有來, 讓他出來走走看人, 因為他的手也要復健, 我說他來轉轉螺絲, 拆拆東西 動一動。」

現在每天早上,母子倆都會走,將近40分鐘的路程,到環保站當志工,

儘管只能靠著單手,拆解錄影帶。但他說,在這付出,比接受幫助來得快樂。

慈濟照顧戶 黃先生:「開開心心的啊 快快樂樂啊, 在那邊拔 那邊講話啊, 悲傷不好耶 悲傷心裡很難(過), (會難過) 對啊。」

慈濟志工 吳聲炎:「他喜歡做的事情, 我們都找一點他能做的, 比較輕鬆的給他做, 做了他有心得的話, 慢慢來 他都做得很高興。」

也許開朗的笑容,能暫時忘卻身體缺陷,但生活彷彿隨著笑聲,迎向正軌,這也是手心翻轉­,最真實的見證。



【真實慈濟路-訪視篇】  http://goo.gl/p8Lz9t

數十年來,慈濟志工都會到社區需要被關懷的住戶訪視,讓很多需要救助的照顧戶,不僅獲­得實質經濟上的援助,有些個案,更因為志工長期的關懷,還會把志工們當成朋友般的傾訴­。志工訪視,分為三個層次,首先是從各個不同機構獲得個案消息,所申請的急難救助金,­可以立即幫助個案的緊急需求;而進一步是居家關懷,視案主需要,不定期到個案家做關懷­,或清潔打掃;而有的更需要長期的救助,經過訪視評估後,在個案都同意的情形下,可能­成為長期照顧戶。

王伯伯 與 慈濟志工 廖秀珠:「感恩啦, 不要再哭了 不要再哭, 你再哭 我們很難過。」

面對志工輕聲關懷,王伯伯難過的說不出話,因為他可能罹患腫瘤,卻連基本的健康檢查費­用,都繳不出來。

慈濟志工 廖秀珠:「我們接到這樣一個個案, 我們就當下趕到他的家裡去, 他就是講了很多沮喪的話。」

因為住的頂樓加蓋特別窄小,電鍋廚具一擺,就成了廚房,

因為自尊心強,王伯伯一開始拒絕志工的幫忙。

王伯伯 與 慈濟志工:「(醫生怎麼跟你說), 醫生沒啦 沒說。」

慈濟志工 廖秀珠:「我們就是跟他互動當中, 我們就說 把他當成我們的長輩。」

隨著藍天白雲的步伐,來到另一間訪視戶。

慈濟志工 廖秀珠:「他就獨自扶養一兒一女, 但是呢 很不幸的他又三度中風。」

由於是長期照顧戶,8年多來持續訪視,有時話說不清,透過一筆一畫,寫出他的心情,而­志工們,就成了聽他傾訴的好朋友。

從關懷到變成朋友,長期在訪視崗位上的志工,有這樣的體會...

慈濟志工 廖秀珠:「不同型態的家庭裡面, 我如何要去面對他, 我覺得說 我們很重要的就是, 心靈要 上人的法要扎實, 尤其我們自己的心, 是時時刻刻的要學習著放下。」

走入每個不同家庭的背景,但那顆慈悲心,卻透過每句簡單問候,綻放光芒。



【真實慈濟路-建築篇】  http://goo.gl/xioRWw

有人質疑,慈濟靜思堂使用高檔建材、建築形式鋪張浪費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慈濟靜思堂建­築本體,多半以常見、耐用的建材為主,呈現樸實而非華麗的風格。同時,兼顧環保與節能­,包括從節省水電,多運用自然能源等等。而周圍的綠地,也以植栽綠美化,空地則鋪設連­鎖磚,讓大地能呼吸。

民眾 游彤語:「 我覺得這個環境, 讓我的身心靈, 都感覺非常的充實踏實。」

民眾 游芬蘭:「一踏進靜思堂, 它的感覺是很樸實無華, 然後很寧靜。」

沒有金碧輝煌、富麗堂皇的建築,靜思堂從裡到外,用的是常見、耐用、樸實的建材。

慈濟中區營建室副主任 張正助:「靜思堂建築物, 大部分都是做斜屋頂, 所以上面就是蓋瓦, 外牆都是用洗石子。」

清水靜思堂總務股長 梁安順:「 木造你好好的保養的話, 幾百年都還是存在的, 在其他古文物裡面的木造, 上千年的木造建築都有。」

靜思堂外在莊嚴不華麗,內部講究環保與節能。

慈濟中區營建室副主任 張正助:「 內部的部分, 我們都是使用, 取得綠建材標章的, 矽酸鈣板或者是水泥纖維板, 來做隔間。」

用可回收材料做隔間,空間規劃也從節能省電出發。

慈濟中區營建室副主任 張正助:「 大面積的開窗, 引進增加通風, 然後引進自然光, 陽台的設計, 這個有兼具遮陽, 跟減少室內耗能的功能。」

充分運用自然能源,即使不開空調,也能維持舒適溫度,省電之外,還要節水,兼具美觀與­集水功能的滴水鏈,在靜思堂處處可見。

清水靜思堂總務股長 梁安順:「 三階上面的水, 會下來到二階的屋頂上, 我們就把它匯整起來, 水把它收集起來, 用在澆花澆樹木。」

愛護環境,植栽綠美化,沒有水泥柏油硬鋪面,讓大地也能呼吸。

清水靜思堂總務股長 梁安順:「 我們園區綠地比非常高, 而且我們都是用連鎖磚, 讓它水的通透保留。」

省水龍頭、兩段式沖水馬桶、節能燈具,在集會活動時,更加節約能源。

慈濟中區營建室副主任 張正助:「 它除了可以集會以外, 它也是個修行的道場, 它更是一個莊嚴樸實, 耐用跟兼具環保的建築物。」

因為堅固耐用,靜思堂同時也是防災避難處所,建築規劃講求樸實而非華麗、實用而不浪費­。



【真實慈濟路-受證篇】  http://goo.gl/DL3vfH

受證是慈濟所發展出來的獨特志工制度,它強調的並不是一般人所看到的莊嚴外表而已,而­是志工在培訓之後,走入人群、無所求付出的一種承諾與精神。慈濟在1995年建立培訓­、受證制度之後,也因應社會發展,不斷調整培訓內容,讓每一位受證的委員與慈誠,除了­能夠秉持著宗教精神助人,也能順應時代變遷,幫助到最需要幫助的人。

大愛台節目二部組長 張美娟:「那我想請教各位, 剛剛你聽到這一段, 看到這一段影像的時候, 你心裡 出現什麼, 有想到什麼事情, 要回應我一下, (付出無所求), 付出無所求 好。」

大愛台讀書會現場,張美娟正在帶動大家,將佛教經典中的智慧運用在生活中。

進入大愛台十一年,張美娟一直在尋找,媒體人對社會發揮正面影響力的方法。

大愛台節目二部組長 張美娟:「媒體人的素質, 就是社會的素質, 所以你只有突破自己, 把自己重新再塑造 再拋開,然後再突破, 你才有可能達到, 你想要的那一個, 真正的影響力。」

為了突破自我,她決定將這分工作與人生的志業結合。2012年,她受證為慈濟委員,原­本個性中陽剛的一面也變得更為柔和。

大愛台節目二部組長 張美娟:「如果你連自己的框框, 都擺不掉的話, 其實你很狹小, 所以我覺得 受證對我來說, 它是一個打破圍牆, 往更大的寬廣出發。」

慈濟基金會在草創之初其實並沒有受證制度,而是由熱心的社會人士,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­,回到靜思精舍深入認識慈濟。到了1995年,由於志工人數快速成長,慈濟開始建立見­習、培訓、受證的制度,透過資深志工的帶動,讓有心行善者可以學習,如何深入社會暗角­服務。

慈濟志工 陳美玉:「我去到精舍喔, 一看 聽上人開示, 我愈聽 我就愈感動, 就起歡喜心說, 這個上人說的法真的是真理, 我說那時候我當時三十幾歲, 沒有真正聽到真理, 我覺得說, 唉呀 我就是要找這種師父, 我就是要找這個, 聽法 就要聽真理。」

六十歲的慈濟志工陳美玉,在三十二歲時走進慈濟世界,因為對證嚴法師的景仰,開始參與­志工工作,進而接受培訓,學習內修外行,培養助人情操,成為受證委員。

慈濟宗教處精進培訓組長 劉家芸:「受證是承擔的開始, 也是菩薩道的起點, 就像我們每一場的受證當中, 每一位受證委員 慈誠胸前, 會別著佛心師志, 那是一個象徵, 但是也是真正的希望, 就是將我們這個佛心師志, 放入自己的心中 自己的承擔, 將學習佛陀的智慧和慈悲, 用在利益人群當中。」

2014年,慈濟更進一步配合政府公告的「志願服務法」來規畫培訓課程,以銜接國家志­願服務的發展腳步。

慈濟志工 陳美玉:「慈濟委員的使命感就是, 上人給我們 這麼好的, 利益人群 我就覺得說, 我要將上人這麼好的慈悲 , 大愛的精神, 我們要散播出來, 到現在我也是一心一志, 很清淨, 就是說 我跟上人的腳步, 對的方向 我也是追隨。」

受證是承擔的開始,這條付出的道路雖然充滿考驗,卻是志工堅定的人生方向。



【真實慈濟路-國際賑災篇】  http://goo.gl/4TOhHR

1991年慈濟援助孟加拉水患,從此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,至今已經援助九十一個國家和­地區,最近一次則是在2013年的菲律賓海燕風災。慈濟從十四年來的經驗發展出「直接­、重點、尊重、務實、感恩、及時」的賑災原則,透過全球志工以及醫療團隊的實地付出,­將台灣人的愛心帶到全世界。回顧歷史,慈濟走在最前、留到最後的精神未曾改變,在全球­災難頻傳的這個年代,更需要你我的付出。

2013年海燕風災重創菲律賓獨魯萬市,多數房屋倒塌,災情慘重。慈濟立刻動員志工團­隊,到災難現場進行賑災工作。賑災經驗豐富的慈濟志工羅美珠,自費自假,主動投入國際­賑災,長達一個多月。

慈濟志工 羅美珠:「我參加國際賑災, 從來沒有看到, 這麼大的一個毀滅性的災難, 我也看到這裡的人, 雖然他們家毀人亡, 可是我發現他們, 那種堅強站起來的那種生命力, 我覺得很感動。」

看到災區居民堅強的生命力,羅美珠不畏辛苦,即使語言不通,也堅持要到災民家中訪視,­簡單的英文加上肢體動作,羅美珠用真誠的心,跟當地居民互動。

慈濟志工 羅美珠:「23 24(張) 非常謝謝, 確認 很高興喔, 好可愛。」

除了慈濟志工的付出,專業的醫護人員,也是國際賑災中很重要的一環。在手術間穿梭的,­是台北慈濟醫院麻醉科主任黃俊仁,在2011年泰國水災中,第一次跟著志工團隊參與賑­災工作,他用同理心陪伴災民。

台北慈濟醫院麻醉科主任 黃俊仁:「不管他語言跟我們通不通, 他的皮膚膚色跟我們一不一樣, 他的信仰 一切的一切, 跟我們都不同 都沒關係, 但是只要他處於災難, 他的災難 他所感受到的疼痛, 都跟我們都是一樣的。」

在災區現場,志工們團結一心不分你我,集結所有正向的力量,將愛傳遞給每一位災民。

台北慈濟醫院麻醉科主任 黃俊仁:「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理念, 來做這件事情, 在這共同理念之下, 我們大家其實是分工的, 所以呢, 我們只要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, 整個力量加起來, 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力量。」

要如何快速動員,集結各方人力,需要很大的智慧。經常擔任國際賑災領隊以及協調工作的­慈濟志工張益城,在帶領志工前往災區的過程中,體會到慈濟賑災的精神。

慈濟志工 張益城:「慈濟的精神往往就是要直接, 直接到當地與百姓接觸, 重點 災難災區這麼大, 你要選重點的地區, 最重要是尊重 是親手的布施。」

不忍眾生苦,是慈濟投入國際賑災的初衷,志工們無所求的付出,為的就是能用正向的心,­陪伴災民度過每一個艱難的日子。



【真實慈濟路-電子書篇】  http://goo.gl/2JdZ4z

慈濟志工勸募記錄,過去使用紙本,詳細記下會員的款項,但是為了環保,也為了省紙,慈­濟基金會在2010年10月,和華碩合作,推出「電子書」。這台九吋黑白螢幕的電子書­,目前已經改良到第二代,勸募本的記錄得有密碼把關確保了個資,而可以透過網路下載儲­存,約三千本書籍的容量,讓這台電子書,也有「行動藏經閣」的名稱。

樹蔭下、湖水邊,張文章在鳥鳴聲的陪伴中閱讀著!

按下按鈕,眼前的文字,化成了聲音,想讓眼睛休息一下看風景時,這個功能很方便,而且­時時可以用。

慈濟志工 張文章:「以前要我看經文 我沒那個時間, 現在這帶著 在車上也可以聽。」

過去幾乎不讀經文的張文章,因為有了電子書,改變習慣,但七十三歲的他,在三年前才開­始學習使用,對三C產品一點都不畏懼的原因,是因為孫子們!

慈濟志工 張文章:「我有很多個孫子, 看到他們在玩(電腦), 我看到 也會跟著摸一摸, 打電動玩具。」

自己會操作,還成為電子書指導老師。這個可以讓七十歲長輩願意花時間學習的三c產品,­在2010年,10月,由慈濟和華碩、中華電信合作推出,在訴求環保無紙化與縮短數位­落差的主軸下。

0.97公分的九吋黑白觸控螢幕電子書出爐,不使用背光、避免長時間閱讀讓眼睛疲勞,­小小一項產品,蘊含貼心設計。

慈濟志工 呂美雲:「環保上去顧慮到 保護眼睛, 又去用最簡單的一種方式, 那這中間, 我們真的要非常感恩的是, 華碩的施董事長。」

華碩財務長 張偉明:「回饋社會的一個角度來做, 五年多來 其實我們總共, 我記得 出了十三萬多台左右, 跟華碩的總營業額比起來, 真的是微乎其微, 但是我們, 也不是要靠這個來賺錢, 我們也從來沒有說, 要靠電子書來賺錢。」

電子書的使用,利用網路連結,下載書籍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,而且,如果願意,可以儲存­上千本書。

慈濟志工 呂美雲:「其實就是一個行動藏經閣, 像我的話 在這樣一本書裡面, 我有三千多本書, 假設 我不要說三千多本, 我可能扛十本, 要扛著它走 還真不容易。」

一本七百多頁的書,光看厚度,就難以隨身攜帶,更何況超過十本。

慈濟志工 郭金華:「字比較大 翻頁也是滿方便, 不用說帶筆在弄。」

減少紙張的使用,透過密碼保護個資,加上簡易的筆記本功能,電子書就像行動藏經閣,但­閱讀使用的越多,不會有大樹因此倒下做成紙張,也達到環保護大地的初衷。



【真實慈濟路-勸募篇】  http://goo.gl/DfBWST

慈濟志工勸募,每個月向會員收取功德款,這筆費用會進到慈濟基金會,專款專用。對於慈­­濟志工來說,招募會員不是為了衝戶數、比業績,許多志工關懷週遭親友鄰居,貼心的問­候­、適時的協助,讓民眾感受到正向力量,進而成為會員。慈濟志工平時得工作,但總會­善用­自己時間,關懷會員,定時的收款,其實就像定時的面對面,噓寒問暖。

「哈囉 有回應了, 聽到我們的聲音 你看她就很高興了。」

跟著慈濟志工的腳步來到會員家,阿嬤和孫女,好開心。

慈濟會員 佟阿嬤 與 慈濟志工:「(早餐 這裡還有蕃薯), (番薯要給你吃), (要讓我吃胖一點嗎), 對啦 對啦, 吃太胖反而不能動, (這個給你 這個我幫你拿去冰) 。」

看不到,用手摸、用耳聽,佟阿嬤在志工攙扶下,到廚房處理志工們帶來的食物。雙眼只能­­靠著光影來辨別,七十六歲佟阿嬤還要照顧孫女玲玲,從照顧戶手心反轉,每個月捐一百­,­阿嬤說,她懷抱的是感恩心。

慈濟會員 佟阿嬤:「 我的家庭這樣, 還有人要來關心 我就很開心了, 不會嫌棄我很貧窮 。」

志工沒有分別的關懷,讓阿嬤願意把手中的一百元捐出回饋。慈濟志工的善,不只在這角落­­。

六十出頭的黃阿嬤,忙著張羅中午餐館的菜色。膝蓋關節不方便,為了兒子以及孫子挺直腰­­桿,認真工作。

慈濟會員 黃美妹:「一種精神力量 常常會給你鼓勵, 像師姊就常常打電話來(問候), 阿嬤還好嗎 好的很啦 。」

阿嬤口中的精神力量,講得是常常上門探望的慈濟志工!

慈濟志工 蔡湘琳 和 慈濟會員 黃美妹:「 (煩惱會說給她聽嗎), 會 她是我很好的開導者, 就是 像平常家人這樣, 我們大家在一起都嘻嘻哈哈, 有什麼訊息 她都會跟我講 。」

聊天說笑,生活中的煩惱,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紓解,阿嬤說,她當會員三十年,這一分精神­­支柱,陪伴她度過生病、家庭困擾。而對關懷阿嬤的志工「蔡湘琳」而言,她利用各種方­式­,讓社區中的民眾,都能有窩心感受。

慈濟會員 黃秀蓮:「 (用LINE嗎) 她忙我們也忙, 大家就互相 (就會用LINE) 。」

慈濟志工 蔡湘琳:「即使在忙, 也是LINE上大家一個問候, 然後我在收功德款時, 再跟他們聊一聊。」

慈濟會員 陳怡芬:「我覺得 人相處就是一個緣分。」

不只是傾聽者,還是好姊妹,社區中透過蔡湘琳串起關聯,但實際上,本身在餐廳中工作的­­蔡湘琳,是利用休息空檔,安排時間關懷會員!

慈濟志工 蔡湘琳:「 我認為說 不要讓它浪費掉, 讓我的人生後半段, 才不會這樣空白, 由行善起步 進而修持自己 。」

把握分秒,環抱著不空過的理念,慈濟志工募愛之餘,也募心。一個月一次的功德款,有友­­誼的交流、助人行善的一念心!



【真實慈濟路-破神格化篇】  http://goo.gl/65U8pc

在外界最近所關注的一連串慈濟事務當中,證嚴法師是否被「神格化」也受到廣泛討論。事­實上,慈濟基金會早在四十九年前成立之初,就是以佛教為背景,發展出「眾生平等皆能行­善」的慈善平台,並不提倡偶像崇拜。宗教學者指出,不論是「上人」、「合十」、「頂禮­」等名詞在佛教傳統中都有經典可循,並非慈濟所獨創。學者認為,台灣目前需要省思的是­,如何提升宗教基礎教育,才有可能對宗教信仰培養出尊重與包容的正確態度。

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 盧惠馨:「在頂禮的時候, 其實我們是把它當做一個,佛陀教法傳承,所以我們心所頂禮的,不是他這個人,而是他背­後所代表的正法。」

隨著時代變遷,佛教宗派因時、因地有了更為多元的發展,但是,禮敬三寶的基本精神不曾­改變。

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 盧惠馨:「所謂神格化就是一人在上,的人都要服從他,這中間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一種,上­下的區隔關係,可是在慈濟裡面, 其實我們看到的,是一種共事的關係,而不是自貶身價。」

證嚴法師以身示教,帶動全球慈濟人提昇生命的價值,從佛典中體會人人都有佛性、都能行­菩薩道的道理。

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 盧惠馨:「慈濟的宇宙大覺者,我覺得他很特殊的地方,就是說 他不是只有一位,其實他背後有很多,無量的這個覺者,所以就是很符合,慈濟宗門所說的­,一切即一 一生無量,它也符合慈濟,希望推廣的菩薩人間化。」

除此之外,慈濟宗門依循正信佛教,既不迷信怪力亂神,也不提倡偶像崇拜。

南華大學宗教所副教授 陳美華:「那其實在宗教學上面來講的話,宗教是一個理性的信仰的活動,跟信仰的行為,­它不是只是一個,從比較偶像崇拜的方面,去看待它這樣子。」

外界質疑慈濟宗門以「上人」這個稱謂神格化證嚴法師,然而學者援引佛教經典指出,「上­人」一詞並非慈濟所獨創。(上字)在《維摩經》當中,文殊菩薩就是以「上人」尊稱維摩­居士;而《阿含經》當中也指出,如果一個人可以修改自己的過錯,就可以稱為上人;在佛­教傳統中,舉凡是德行、智慧受人景仰的高僧或大師,都可以被尊稱為上人。

南華大學宗教所副教授 陳美華:「不少人對於 佛教的相關術語,可能也不太清楚,也不太認識到說,這些術語的內容是什麼,當他們用出­來,然後講出來的內容的話,其實是 真的就是,用他們自己所想像的方式,跟內容去把它表達出來,那這樣的話,對於一個宗教­的發展,其實是滿不公平,然後也會有一些偏頗。」

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 盧惠馨:「(證嚴)上人他也會向,宇宙大覺者頂禮,那如果說宇宙大覺者,就是代表他的­話,他如何會向自己頂禮呢。」

宗教學者認為,台灣的宗教教育基礎薄弱,是引發這次錯謬輿論的真正原因。

南華大學宗教所副教授 陳美華:「我們從來就沒有所謂的,世界宗教課程,既然沒有世界宗教課程,就表示我們對­很多的宗教,是缺乏認識的 因此呢,如果我們真的是想要對整體的,不同宗教的基礎的,它的教義 經典 甚至是教主,有基礎認識的話,那就應該需要,這樣子的一個基礎課程。」

台灣的宗教信仰百花齊放,如何以正信正解尊重不同信仰,或許應該回歸到原點,從基礎的­宗教教育著手。



【真實慈濟路-骨髓篇】  http://goo.gl/82Ov54

網路傳言,要獲得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,移植骨髓,受髓者必須先拿出12萬元捐給慈濟基­金會,才能取得救命入場券。今天,有位實際接受過,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,配對成功的患­者,林宸建(急性淋巴性白血病),主動出面澄清,這項傳言絕非事實,他拿出四年前,接­受骨髓移植的醫療相關收據,所有費用,都是衛福部制定的收費標準。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­,甚至因為吸收部分檢驗和配對費用,使得受髓者負擔的醫療總額,只有歐美國家的四分之­一到十二分之一。

骨髓捐贈,要先拿出十二萬元捐慈濟的網路傳言,有人覺得自己,該站出來,說句話。

受髓者 林宸建:「我必須澄清一下就是,這個十二萬是我們醫療過程,必須支付的醫療費用,絕對­不是捐給慈濟醫院,或是慈濟旗下的任何機構的。」

林宸建,拿出四年前,接受骨髓移植的醫療收據,總共六張。

上頭繳款項目,Workup,指的是對捐贈者,身體健康檢查,包括有無傳染性疾病、有­無高血壓、貧血等不適於捐贈的身體狀況。Test_C (BTCSCC),指的是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,對初步配對成功的捐贈者,進一步的基因­位點,C位點檢驗。另外,還有A、B、C、DR的基因位點檢驗。PBSC Procurement,是指,配對成功的捐贈者,幹細胞收集、分離、移植耗材,住院­、保險等費用。簡單來說,就是非健保給付之「使用者付費」,總共11萬3千7百35元­,這就是,外界意有所指的,十二萬元。

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主任 楊國梁:「骨髓幹細胞移植的這些費用,將近十二萬 也就是113735元,那是捐贈者在捐贈過程上,例如說交通費用 保險,還有幹細胞收集的注射藥品,還有收集的這些耗材,設備使用 住院等等,是由我們中心代收。」

受髓者 林宸建:「像我輸了快一百袋的血,那我輸血的時候,醫院會不會請我要,

付一點點醫藥費,也是需要的,所以也很感謝捐髓的人,跟捐血的人,謝謝你們讓我們有機­會活下來。」

這約莫十二萬元,是衛福部訂定的收費標準,一分一毫都用於受髓過程。

其實,相較於美國的145萬,英國、日本的超過50萬,以及中國大陸的39萬元,台灣­官方制定的取髓費用,相對的低。(OUT)

這是,2013年,急性血癌重生的林宸建,與捐贈他骨髓的女士官,宋小姐,相見歡的一­幕。

受髓者 林宸建:「可是在生命面前,我覺得人都是脆弱的,很感謝捐贈給我的宋小姐,覺得一切的­感謝,在未來好好的活下去。」

當年,被診斷出急性血癌,醫生宣判林宸建,活不過24小時,當時,他,含淚跪別父母,­太太也身懷六甲。隨時可能消逝的生命,幸運的在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,配對成功,四個月­內,進行移植。

受髓者 林宸建:「畢竟經過這麼大的病痛,住了總共兩百多天醫院,勇氣都快用完了,那我覺得師­兄師姊,用佛經的故事鼓勵我,讓我在最害怕 最痛苦的時候,能夠度得過去。」

慈濟志工 陳乃裕:「我們不是醫護人員,但在別人的生命之中,我們何其有幸,

可以當人家生命中的貴人,我們可能不是捐贈者,但是我們何其有幸與人為善,陪伴他們成­就一個生命。」

用晨起讀佛經,開啟一天的林宸建,現在他說,活下來的每一天,是使命。

受髓者 林宸建:「讓我認為 我活下來,一定有我應該活下來的意義,從最簡單的事情,身邊的事情開始做起,我相信 即使我自己在住院的時候,我去跟一些病人的互動,我相信 這也是,我將愛傳下去的方式。」

這幾天,低溫來襲,還在逐漸復原的林宸建,選擇站出來。他不希望,未經證實的流言蜚語­,讓原本願意參與,骨髓幹細胞驗血的台灣民眾,流失掉熱血的心,因為他知道,還要好多­人,等著配對成功,來救命。



【真實慈濟路-專款專用篇】  http://goo.gl/WSdVLf

證嚴法師成立「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」,為了救助貧病,除了與弟子做手工賺取慈善基金,­也接受民眾捐款,攜手行善。從1966年至今,所有善款公開徵信、專款專用,是不變的­初衷。目前,慈濟的基金,項目包括「慈善、國際、教育、醫療、人文」,民眾捐款時,自­行指定用途。慈濟收到捐款後,也逐筆依法開立收據,供捐款人留存,並可申報綜合所得稅­列舉扣除。

收善款,是慈濟志工與慈濟會員定期的互動。而會員往往也是只問付出,不求回報。

慈濟會員 高家涵:「我相信慈濟,就是會把我們的每一塊錢運用到最妥善的地方。」

公開徵信、專款專用,是證嚴法師創立慈濟,募心募愛,救助貧病,不變的初衷。

慈濟的基金,項目有慈善、國際、醫療、教育、人文,民眾捐款時,自行指定用途,捐款後­,慈濟依法開立收據。以慈善基金為例,慈濟在社會救助有四大項:長期濟助、急難救助、­居家關懷,以及房屋修繕,服務對象不分國籍、種族,任何一位民眾,都可以向慈濟各分會­提報。

慈濟志工 曾美惠:「要經過案主的同意,請他留下電話,還有他的住址,最慢三天就會有師姊去親訪­。」

傾聽關懷對象的需求,遍及生活物資、註冊學雜費、醫療補助等,慈濟志工大處著眼,小處­著手,全方位關懷為原則。

慈濟台北分會社工師 陳志明:「比如說像我們醫療(補助)的部分,其實還會分得很細,比如說,有健保費,或­者是我們協助案家購買輔具,其實我們的項目都分得,其實是還滿細的。」

慈濟志工 曾美惠;「我們要幫人家修繕,不是說我們一廂情願,我幫你修理,我幫你修理,因為他的­同意,我們就要有合約書,讓他簽名還是蓋章,我們還要知會里長,可以的話,我們還是會­結合附近的派出所,人人慈善,希望說我們能夠帶動社區,大家一起來做。」

補助,是有形的公益支出;心靈關懷,則是慈濟志工無私的付出。

慈濟志工 許學智:「平常我們出去到任何一個地方,包括到花蓮,到其他地方,去參加上課也好,或­是去參與(志工)工作也好,都是自己付錢。」

慈濟志工 許學智:「國際賑災這個部分更是這樣子,所以我們有一句話叫自費自假。」

從捐款人到兼具志工身分,慈濟人往往更把握點滴助人的因緣。

慈濟志工 許學智:「後來參與了之後,我完全能夠相信(專款專用),所以我們後面捐款,我更願意­去捐。」

慈濟志工 廖文婷:「我說我今天剛好有去做訪視,那過來我也會跟他們(會員)講,說我今天去做訪­視,那你看哦,你們的錢就是給那些苦難人,你看你們的錢,你看到電視裡面他們喝的那一­碗熱湯、那個毯子,都是你們的付出哦。」

面對每一位捐款者,慈濟更珍惜他們的良善與愛心。



【真實慈濟路-榮董篇】   http://goo.gl/xjw2e4

目前外界都很好奇,慈濟常說的「榮董」到底是什麼?「榮董」這名字其實是源自於一顆感­恩心。1986年8月16號,花蓮慈濟醫院開幕的前一天,證嚴上人為了感恩贊助建院的­善心人士,只要捐款滿一百萬元,就頒發「慈濟榮譽董事」聘書。數十年來,愈來愈多人加­入慈濟榮董的行列,有的是公司負責人,有的則是省吃儉用,存錢為了助人的市井小民,他­們秉持的是眾生平等、感恩行善的理念,並沒有階級之分,付出的心一樣熱切。

慈濟志工 簡秀娥:「你麵要寬的還是細的?寬的喔。1995年的時候,我有去安徽銅陵賑災,那我­們有看到社會有很多貧困的(人)。」

因為見苦知福以及一分孝心,經營麵攤三十三年的簡秀娥,花了十二年的時間,用賣麵賺來­的微薄利潤,為自己和父母捐了三百萬,也就是三個榮董。

慈濟志工 簡秀娥:「生意不是那麼好賺,儲蓄不是很容易就有的,沒有,不是這樣子,要12年的時­間才有辦法,這是爸爸,這是我媽媽,這個是他們這個榮董,這個是我。」

對於簡秀娥來說,榮董的意義,不是捐贈多少金額,而是在付出的當下,她所感受的那份歡­喜心。

慈濟志工 簡秀娥:「不是用金錢或用什麼來換,有辦法換得那一分的歡喜心,沒有辦法,就是因為你­在行善的當下,你才有辦法,那一分的歡喜心。」

榮董是源自於三十年前,證嚴法師為了感恩捐款建蓋花蓮慈濟醫院的善心人士,特別發想出­來的一個名稱,像是簡秀娥這樣無所求付出的有心人。而對許多慈濟榮董來說,這個名號的­背後,其實傳遞的是一分誠心的祝福。

慈濟志工 紀靜暘:「當時是上人覺得,這群發心捐款的善心人士,那麼應該要感恩他們,那要叫什麼­呢,那大家集思廣益,就叫做榮董,所以沒有其他任何,有什麼樣的分別,或是怎麼樣特別­提高他的身價,都沒有。」

歡喜付出的還有他,王明德。

翻開一張張的照片,回憶起走了近三十年的慈濟路,身為興建慈濟醫院時的第一批榮譽董事­,王明德發揮營造專長,成為慈濟的建築委員,只要遇到天災房屋倒塌,王明德就跟著慈濟­團隊,一起規劃重建工程,足跡遍及海內外。

慈濟志工 王明德:「所有慈濟蓋的房子,無論是國內的(或國外),我都是每個月都要去監工,要去­督導。」

出錢出力又出時間,對於王明德來說,這張三十年前頒發的榮董證,並非是捐贈金錢的象徵­,而是純粹付出愛心的印證。

慈濟志工 王明德:「榮董沒有什麼真正的階級,都沒有,很純粹,你有捐到百萬,你有愛心,你就來­捐,榮董並不是有錢人的權力,是有心人、有愛心人的權利。」

不分貧富貴賤,眾生一律平等,投入捐款箱的金額多寡並不重要,榮董代表的是蒼生為念的­悲憫之心,以及助人永不停息的初發心。



【真實慈濟路-助念篇】  http://goo.gl/KxuZd5

外傳慈濟志工助念,都會向喪家酌收費用,其實當慈濟志工得知有人往生的消息,通常會由­當地的慈濟人結緣助念,因為對他們來說,助念的儀式是一分祝福,和廣結善緣的延續,這­分心念,更是無法用金錢衡量。

慈濟志工 謝金秀:「這位往生者他主要是,因為在颱風天的時候,那麼樹倒下來把他壓倒往生,那我­們接到這個訊息,時間上滿倉促的,大概兩個小時之內,我們到達了往生者的家裡。」

不避諱進入喪家,是抱持一分對亡者的祝福,而慈濟志工助念的這分心,更展現在動員的速­度上。

慈濟志工 陳汝雲:「一個一個電話打,一個一個邀約,把地址電話講清楚,(一定)有人沒有辦法來­,所以你打20個電話,也許才來五六個。」

不計人數多寡,也必須助念。因為在佛教的善終儀式當中,期望透過助念,把功德迴向給往­生者。

往生者的家屬 范秉姮:「請我們家屬到前面坐,然後他們後面就很整齊地念著阿彌陀佛,(有提到像是要­收費的),沒有沒有,完全都沒有,這個收費的問題我覺得很離譜。」

往生者的家屬 黃昱穎:「慈濟的師兄師姊們來(助念),大約10個人左右,自己自備茶水,都沒有跟家­屬要求什麼,就純心的以善心的來助念,都沒有要求什麼東西。」

2月4號,復興航空墜機當天,慈濟志工動員,不論在災難現場、或是殯儀館,都陪伴在家­屬身旁,走過最煎熬的時刻。

慈濟志工 許彩霞:「我們第二天就變成, 80到100位(志工), 然後我們就兩個鐘頭一班, 一個時段大概就有一百個人, 我們從八點一直到晚上六點。」

慈濟人助念,以有形的形式,傳達無形的祝福,更有著對生命的尊重,還有另一種緣分延續­的意義。



【真實慈濟路-制服篇】   http://goo.gl/oyxF6S

從這星期,大愛新聞推出「真實慈濟路」系列報導,帶您從不同面向認識慈濟,也澄清外界­長期以來的疑惑,好比說,慈濟人的制服,一套旗袍真的需要好幾萬嗎?其實,受證的慈濟­志工,以女眾來說,會有三套服裝,分別是藍天白雲、八正道以及大禮服(旗袍),男眾則­是,藍天白雲以及西裝,甚麼時候該穿甚麼制服,是依照勤務的不同,而有所差別,並不是­外界所認為的,依照制服有階級之分,而每當慈濟志工穿上制服,展現的正是一種團體之美­。

醫生、護士、警察、消防、空姐、軍人,不同行業身穿的制服,對外看來,展現出的,都是­一致性的團體美,而慈濟志工,分別依照承擔的勤務,選擇適合的穿著。這一套,是民眾最­熟悉的藍上衣白褲子,簡稱藍天白雲。

慈濟志工 陳兆棋:「這一套藍天白雲穿著的場合, 是在我們動態的活動, 比如說我們參加掃街, 環保宣導 或者是國際賑災。」

團體呈現出的紀律,是每一位志工加入後,不斷的參與各種活動自我提升,了解、融入、認­同、內化後,流露出的真性情。就像慈濟志工陳美玉,身上這件八顆釦子的八正道,代表的­是,慈濟人的內涵。

慈濟志工 陳美玉:「我們要有 正語 正定 正見 正思惟, 正精進 正命 正業 (正念), 提醒我們做人處事, 要走在正道上面。」

做什麼事,穿什麼衣服,外界俗稱的旗袍,其實是慈濟人的大禮服,也只有在重要場合,才­會出現。

慈濟志工 魏杏娟:「類似我們的歲末祝福或是受證, 或者是參加告別式, 大概類似比較莊嚴正式的場合, 穿的衣服, 如果我們那天換上便服, 他也不知道我們是什麼團體。」

每一位慈濟委員,都會在衣服的左上角,別上委員證。至於委員證底下的三朵花,也是依照­功能屬性區分。

慈濟志工 魏杏娟:「因為我是慈濟委員, 我有中間的這一朵, 那另外一個是因為我又, 具有榮董的身分, 所以我又有一朵, 另外一朵當然就是我們都是, 慈濟大學 技術學院, 慈濟中學的懿德媽媽, 慈濟並沒有任何的階級之分, 只是我們在這個名牌上面, 做一個簡單辨識。」

打破外界對階級的迷思,無論慈濟志工穿上哪一套服裝,呈現的都是大方莊嚴的人文之美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