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慈師父回首慈濟功德會成立的篳路藍縷過程


師父講古 坎坷堅行菩薩道

「從以前到現在,上人所說的、所做的,都是誠正信實……」靜思精舍德慈師父娓娓訴說著早期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、一路篳路藍縷的困苦生活。那時候證嚴上人沒地方住,卻仍堅持自力更生,心心念念要救拔苦難眾生。


德慈師父哽咽 訴說從前

「那時候什麼都沒有,上人没有錢,我們也沒有錢,住是這麼克難,吃也没得吃,常常摘野菜過生活,有能力一天吃三餐,沒能力一天吃一餐。」德慈師父是上人的第一位出家弟子,當時有五個人跟隨上人修行。

「沒有錢怎麼生活?一開始打毛線衣賺工資來維持。半個月才領到工資,常常沒有油、沒有米,還沒有領到工資的時候,窮的一毛錢都沒有……」德慈師父哽咽著說,只能借地藏王菩薩廟旁的小木屋借住、借米、借油。

當時地藏王菩薩廟後面有一塊地,上人說,要借來種地瓜可以當飯吃,種花生可以換花生油,生活比較有保障。沒想到,種子種下去,要肥料、要除草,費用增加。於是換做水泥袋,買一個水泥袋五角,做成小袋子賣,但因為對身體有害,又放棄了。接著改做嬰兒鞋,一雙賣四元,六個人做六雙,一天有二十四元的收入……德慈師父幾乎是用著顫抖的聲音述說從前。

「地藏菩薩(普明寺)那邊很窄、很小,上人的俗家母親看到我們住的地方這麼克難簡陋,便開始在附近找土地。」就這樣找到靜思精舍這一塊土地,一公頃半,要價十一萬元,因為臨時說要買,1966年那時候是一筆很大數目。籌款後仍不夠,只好拿土地權狀向銀行貸款。」1966年,德慈師父才離家不到二年,本來在家無憂無慮,没想到變成負債,壓力很大。

「為了還債,於是開始種水稻,因為不懂農作物栽培方法,肥料下得太多,水稻全死掉了,所有希望泡湯了。還有三萬多元債務,不知錢要從哪裡來,接著做棉紗手套。做到1969年,又改做高級成衣。1980年,景氣走下坡,又轉做外銷高週波嬰兒尿布代工。」

「做嬰兒尿布代工,每次送電出去就有一千度,手跟腳如果没有配合好,烤肉味道馬上香噴噴,皮肉都綻開來,肉被電波噴得發白,肉快熟了。」德慈師父說到這一段往事仍心有餘悸。

「嬰兒尿布代工做到1982年,之後又開始做塑膠花,也是無法維持生活。於是種菊花,做珊瑚項鏈代工,一條幾塊錢工資。又做蠟燭、嬰兒食品……做了二十一種工作。」回溯過去,德慈師父說:「那時候,慈濟功德會普遍社會上的人都知道,所以救濟費用很多,大家捐出來的錢,點滴都是用在救濟。其他費用由精舍負責,就是為了做慈善。」

一念悲心 推動克難慈善工作

因為一位難產的婦女,上人決定成立一個慈善團體,社會上有困難的人才有辦法得救,「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」因而成立。

德慈師父心疼地說:「當時上人身體不好,有先天性心臟病,吃得又没有營養,過著很辛苦的生活。但上人想到這是利益大眾的工作,對的事,就要做。要有信心,不怕困難。上人說,一天一個人多縫一雙嬰兒鞋,二十四元當生活費,二十四元給功德會做基金,一個月就有七百二十元。」就這樣克難式推動,再呼籲社會上有愛心的人來協助,成立社會救濟的工作。

第一個個案,是幫助一位從中國大陸來臺找先生的老人家。七百二十元的基金,幫助他就用掉三百元,他八十多歲又生病,還請一個人來照顧他。剛開始很多人不贊成,「窮苦的人那麼多,救不完,如果人家來領,没錢給人會漏氣。」

「但是上人想,我們不做,什麼人來做?能夠利益大眾的工作,再辛苦還是要做。」就這樣一個月用掉三百元,第二個月怎麼辦?

德慈師父說上人很有智慧,他想到可以到山上鋸竹子做撲滿,現在的「竹筒歲月」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。會員一天省下五毛錢,三十位一個月增加四百五十元,加上基金七百元,這樣就超過一千元。雖然社會救濟工作很辛苦,每個月都很緊張,收入支出常常無法平衡。上人的原則,「我們已經出家了,要承擔救濟眾生的責任,靠自己的勞力,第一代的弟子要徹底㩘牲。」因此十三年救助工作就這樣熬過,幫助了很多有困難的人。

建醫院心路歷程 千辛萬苦

德慈師父回想建立花蓮慈濟醫院的緣起,舉了一個例子,一位二十歲的女孩發生車禍,父母親拜託上人送到臺北的醫院緊急開刀,一個月後,好好地回到花蓮。上人看到這個個案,覺得花蓮這個地方,没有像臺北設備這麼好的醫院,東部民眾的生命就没有保障。說要蓋醫院,當年有百分之百的人不贊成。他們覺得不可能,因為花蓮這個地方人口很少,而且政府没有預算要蓋醫院。没有錢、没有醫生、没有基金、没有人才,蓋醫院是很辛苦的一件事,而且錢要很多。

「為了東部民眾生命有保障,再辛苦也要做。」上人就這樣將消息發出去。德慈師父強調,外面不贊成的人聲音都很強烈呀!沒有靠山、背景,土地都沒辦法找到,就說要蓋醫院,還要蓋六百床的教學醫院。

那時候,行政院院長孫運璿看了平面設計圖模型,就跟上人說:「在這個地方蓋醫院會賺錢嗎?」

「我蓋醫院的目的是為了要救人,不是為了要賺錢。」上人回說。

談起建醫院的心路歷程,德慈師父說,當時要找一塊土地,整整花了四年的時間,其中的艱辛過程,現在說起來是輕輕鬆鬆,但當年推動遇到的困難與瓶頸,至今回想,德慈師父還是無限感觸湧上心頭。

正見正思維 守好心方向
德慈師父說,上人早期發願建醫院,對慈善耿耿於懷,無論多少次申請退件,還是堅強走下去,讓她覺得很心疼,忍不住一直掉眼淚。陳麗莎這次回去後,要學習上人的精神,把大愛傳出去。

從事鋼鐵廠設備的陳莊美本覺得,德慈師父的分享讓她很感動,慈濟從沒有到有,真的很辛苦。就像白手起家的實業家一樣,也是從基礎開始這樣的奮鬥。聽了慈師父說早期那種克勤克儉的生活,又做了二十一種手工,她內心有很深的觸動。

來自彰化縣花壇鄉的曾婉玉眼睛泛著淚光說:「慈師父已經高齡八十二歲了,她是第一個跟著上人從事慈善的工作。在五十年前,那麼辛苦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之下,上人這麼弱小的身體,卻充滿堅毅的精神,為眾生,為全世界的人付出。」

慈濟在風風雨雨中走過近五十年了,德慈師父希望大家多看、多聽、多了解慈濟。【更多內容,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